老年人如何做好防寒保健工作
2023-11-13 10:09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
立冬季节到来,天气越来越冷,特别是早晨和晚上骤降的气温让许多人难以适应,老年人出现的健康风险也在不断地加大,立冬后气温变化幅度比较大的季节,如稍有不慎,老年人就容易出现各种疾病,但要从饮食、运动等多方面做好自我防护。
做好老寒腿的运动方法
老寒腿在医学上称为膝关节炎,随着年龄的增长,病情会逐渐严重。早期两侧或一侧膝关节炎经常隐痛,活动时加重,休息后缓解,阴天下雨,气候变凉时症状加重,特别是进入立冬季节,天气变冷,气温下降,膝关节有时疼痛急性发作,并出现关节僵硬,久坐后关节僵硬加重,活动后稍有好转。如不注意活动和治疗,作为老寒腿的老年人运动辅助治疗方法,效果还是不错的,不妨一试。其主要措施是,要坚持做到六要六坚持,即是:
一是在寒冬季节日常时要坚持直抬腿:两侧大腿交替抬起,膝盖要绷直。锻炼时一定要感觉到膝盖后方有牵扯感,以达到拉筋的目的。锻炼一段时间后,如果能保持单侧抬起达5分钟以上,说明腿部肌肉力量已足够。
二是老年人要坚持不倒翁伸筋法:抱膝做仰卧起坐,仰卧位,将膝部弯曲,双手抱在胸前,老年人要依据个人身体健康状况慢慢做前俯后仰10次为1组,每天练3组,熟练后可逐步加大角度,但还要根据老年人身体状况进行做好以上方法。
三是老年人身体状况好要坚持踢腿摆腿:做到一手扶墙壁或栏杆,抬起一条腿前后踢动,再左右摆动,也可以仰卧在硬板床上,两腿做蹬车动作,可使下肢关节肌肉得到锻炼。如老年人身体状况欠佳,最后有人照护进行。
四是老年人要坚持扭膝盖:双腿并拢,在有人扶助下做屈膝微下蹲,双手放在双侧膝盖上;顺时针方向揉动15下,再逆时针方向揉动15下,反复交叉揉动,能有效缓解下肢乏力,膝关节疼痛。
五是老年人要坚持练飞燕动作:俯卧,慢慢抬起头部,尽量后仰,双腿并拢,在有人扶助下,双脚向后上方抬起,形似飞燕。老年人要分开做,先完成头部动作,再抬腿,逐步达到10个1组,每天3组。
六是老年人要坚持伸懒腰:仰卧,尽可能向上伸臂,同时向下伸腿,舒展腰部,然后向左、右做侧弯活动,犹如伸懒腰,反复做10次,每天3遍,但要注意安全。
七是老年人要坚持转呼啦圈动作:站立,双腿稍分开,双手在头后交叉,身体同旋转一个呼啦圈,左右扭转,动作要慢慢进行,注意安全,使腰部肌肉、肌腱、关节得到伸展和牵动,熟练后20个为1组,每天3组。
老年人在饮食上要控制量
老年人是慢性病发生的主要人群,而科学的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对于预防慢性病,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老年人在饮食营养方面要注意如下14个问题:
一是经常称自己的体重,就是鉴别营养状况的最简单易行和有效的办法。若体重增加,要注意能量进食过度;体重减少,要考虑营养素供给不足或者是否有病缠身。
二是每顿不要过饱,如果营养不足,可以少吃多餐,注意食物要容易消化,避免生冷食物。以坚持八分饱为好。
三是少吃甜食,少吃蔗糖,蔗糖和果糖的诱发高脂血症的作用,比淀粉要明显得多,所以肥胖者、高脂血症患者和糖尿病人以禁忌吃糖为宜。
四是动物脂肪少吃或不吃,炒菜用植物油,用量也不宜多。如食油过多,会造成油脂对肠粘膜的刺激,还会引起消化不良。
五是每天要有足够的饮水量,保持尿量约有1500毫升,使代谢废物能充分随尿排出。
六是除天气炎热、出汗多的情况外,不宜吃盐过多,食物以平淡为宜,以免肾脏排泄钠离子和水的功能明显减退,造成高血压引起心力衰竭。
七是吃些乳蛋或肉类补充动物性蛋白质,切勿禁忌吃荤。蛋白质总量每天以60克为度,多了代谢产生的尿素多,会使肾脏加重。
八是经常估计食物营养素供给情况,特别注意钙、铁、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维生素B2、和维生素C类容易缺乏的营养素,必要时可以适量用药物补充。
九是戒烟、少饮酒,切勿喝醉,适量饮茶。
十是每天青菜或水果不可少。
十一是睡前不饱食。
十二是三餐调匀,不暴食,不暴饮。
十三是细嚼慢咽,不要用汤或开水泡饭,如果饭太干可以煮得烂些。
十四是勿专门依靠补药、补食。药补和食补不能代替日常合理膳食。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
冬令要做好老年人调理饮食
为了安度冬日,祛病健身和冬季防寒促进形体健,要做好老年人冬令的饮食调理,应做到如下三项工作:
一是多吃杂食。因为冬天人们大多数多偏嗜肉类、鱼、蛋品、糖类等高热量食物,粗粮、蔬菜、瓜果吃得少,所以,品种多样,粗精搭配,荤素兼食十分必要。否则,易使人发生便秘、口角炎、牙龈出血、缺铁性贫血等疾病。对于有肥胖老年人来说,冬季要控制饮食量,尤其不贪嗜精、酒、肥腻等饮食,有助于避免或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等病症。
二是适当进补。中医认为,冬季人体“精气”呈“封闭”状态,进食滋补食物或药物,能够改善机体营养状况,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脏器功能,促进慢性病康复,冬腊月,老年人一般可适当多吃些栗子、大枣、糯米、羊肉、牛肉、狗肉、鸡肉、鸽子肉、鹌鹑肉、虾米、鲢鱼、辣椒、洋葱等生热御寒的甘温或辛热食物。但酗酒之类不可取,酒伤神损体,且酒性一过更易着凉感冒。体虚多病者,冬至前后宜对症服食人参、鹿茸、蜂王浆或鱼鳔、莲子、银耳、香菇等补品。
三是趁热进餐。遵照中医“天人相应”说,即人体必须与天气、时令、环境相适应。冬日饮食宜于饭菜煮熟之后,趁热进餐。
警惕心脑血管疾病
天气逐渐转凉,这样的换季时节正是心脑血管疾病逐渐增多的时候,其中高血压或因血压升高导致脑卒中,心脏疾病的患者占很大比例,对高血压病来说,监测血压最关键,千万不可疏忽大意。
为了防范心脑血管疾病,老年人要养成监测血压的好习惯。单凭感觉是不能判断血压高低的,因为血压过高,过低都会有头晕,头痛等不适,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即便血压很高或很低都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一家要养成监测血压的好习惯。
另外,血压测量不用太频繁,有人每天都要测多次血压,往往是越测血压越高,其实不仅没有必要,还会因为测得太频繁而紧张,引起血压增高,如血压相对稳定,每周测量1-2次即可。
同时,专家给老年人提醒:血压测量要准。一是测量之前避免剧烈活动;二是血压针要定时校准(每年至少一次);三是最好用水银血压针,如用电子血压针,更要与水银血压针校准,并每次可测量两次以减少误差。
静养和运动都有讲究
以近几年来看,许多老年人愿意以静养方式度过晚年生活,尤其在寒冷天气里尤其如此。专家指出,其实静养指的是心静,而身体则要适度活动,身体静止不动会减缓新陈代谢,削弱内脏器官功能。
专家表示:静养确实能减少能量消耗,使血压下降,心动趋缓。然而,所谓静养应理解为“静心”,而静心并不意味着终日不动,更不是吃完饭就上床睡觉,或是窝在沙发里不动,而是要适当出去走走,以免饭后血液全集中于胃肠道,造成脑部缺氧。尤其是心脑血管病患者,如果病人只能卧床,可以在家属的帮助下进行一些“被动”运动,比如抬手、抬脚、肌肉按摩等。
另外,并非所有老年人都适合运动,一些急性疾病发作期间的老人,不要参与长时间的锻炼,像急性肠胃炎,急性气管炎以及心脏情况不太好的老年人,不适宜参与广场舞等运动,还有,老年人锻炼时间不宜过早。清晨雾霾比较大,容易引发呼吸道疾病,最好选择在9点后再进行锻炼。
总之,老年人一般体弱畏寒,异冷饮,除在穿戴上注意保暖外,在饮食上应以热食为好,在寒冷天气切异食生冷食物。
(文/瑞昌市人民法院 程传贤)
(责任编辑: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