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宜养生”是老年人防病治病之道
2023-11-08 13:32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
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无限的智慧、力量,这些都等着我们每个人去挖掘、培养、发挥。
催发我们心中巨大潜能的金钥匙是好心态,如果我们怀有积极的心态,我们存在内心的巨大潜能就会在任何时间、空间,提供给我们源源不断的力量,使我们产生新的思想和观念,有新的发明和发现。基于对疾病与健康和养生的理解,心态好是科学养生的智慧。退休后根据身体状况及平时在公园散步时,与退休老医生、老同事、老朋友“闲聊总结出”“宜淡、宜宽、宜动、宜静、宜通”等五个养生理念,简称为“五宜养生”。如能以此指导养生,则可保有病易愈,无病强身。“五宜养生”具体内容是:
一是老年在饮食上宜清淡。一是饮食宜清淡,不要吃太多的肥甘厚腻。过食肥厚油腻的食物,易生热、生湿、生痰,从而化生百病。二是欲念清淡。人应当淡泊名利,以使内心清静,心静则内火少,内火少则热痛不生。饮食清淡,可减少食火;欲念清淡,可减少心火,食火与心火不生,则病无从来。
二是老年人养生宜心宽。所谓心宽能容,心静则安。人若能做到宽容待人,心宽对事,可以减少许多烦恼。《黄帝内经》说:“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可见养生当以心宽为第一要务。不为外物所动则心宽,心宽则五脏六腑皆安,五脏六腑皆安则身康体健矣。
三是老年人养生宜动。常言道:“生命在于运动”。运动的目的是促进气血循环。中医认为:“气血流动,则百病不生”。但是运动也要因人而异。一般来说,养生运动不可过量,必须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并且要养成有序运动。动得太多或不按时而动,都会消耗自身的气血。此外,阳气不足或服补阳药的患者也不建议剧烈运动,以免耗伤太多阳气,不利于疾病康复。
四是老年人养生宜静。“养身在动,养心在静”。不适宜剧烈运动的人,可以静养。静养就是养心、养脑。古人说:“静炼精气神,养生在养心”。养心之法,静坐为宜。通过静坐,可使阴阳平衡,经络疏通,气血顺畅,从而达到益寿延年之目的。
静坐的方法非常简单,端坐,头颈正值,下颈微收,背伸直,两肩下垂,全身放松,闭目闭口,舌抵上颚,两手交叉放于腹部,排除杂念,缓慢腹式深呼吸,意守丹田,徐徐静养,每天随时都可进行,建议慢性病患者每天静坐2次,每次半小时,以养正气。
五是老年人养生宜通。宜通不仅是以上四宜的总结,也是以上四宜的效果。一则气血宜通。气血调和,通则不痛,气血壅滞,痛则不通。气血通畅是身体健康的第二保障。二则二便宜通。饮食人胃,经过运化,精气上行,浊气下行,糟粕通过大小便排出体外。中医认为:“六腑以通为用”,道家认为:“若要不死,肠中无屎”,都体现了“通”的重要性。
养生之道,既是防病之道,也是治病之道。好心态是科学养生的智慧。科学养生,何患生病?世人都相信医生能治病,岂不知,真正能治病的不光是医生,也不光依靠药物,而是靠自己利用科学养生来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总之,退休老人除以上“五宜养生”以外,我们老年人拥有什么样的心态,世界就会向我们呈现什么样的颜色。成败得失于都在于两个字——心态。心态好,则事成;心态坏,则事败;心态好,气就正,气正病自愈。心踏实,平和就是无为,元气就会自动气化身心,调整一切阴邪。
好心态能乐而忘忧愁病苦,心静如水,物我两忘,身体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有利于人体远离疾病的侵忧,能乐就“无事”,回归本心,潜能本能地自然会全部彰显。
好心态能调动人体的巨大的,处于体眠状态的潜在能力。通过潜力的发挥,使病体得到良性调整与修复,使机体的组织器官,细胞功能趋于正常,协调,平衡,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俗话说:“德者昌,仁者寿”的思想观点已被现代科学家所证实,种族差异,收入高低,体育锻炼,饮食习惯都不能影响该结论。
乐观的心态能增强大脑皮质功能和整个神经系统的强力,进而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精递质系统中分泌皮质激素等脑部内啡肽类物质使机体抗病能力大大提高,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我们在退休后的生活中,如遇事要想得开,积极处世,心灵喜悦,幸福祥和,宁静的心静的心境是增加脑部内啡肽分泌的最有效方式,时刻不能忘记“五宜养老”准则,心灵的喜悦,幸福的获得,不能单靠物质的丰富,而更多的是依靠人生的认识观、修养,兴趣爱好与处世态度。
“私”是万恶之源,百病之根,人若私心满腹,利欲熏心,就会忘记丛生,患得患失,终日心身不宁,时间一长,必致心神交瘁,形劳身败,而诱发种种身心疾病。人只有心底无私欲,才会有知足的心态,乐观坦荡。所以,如心态是科学养生智慧。
(文/瑞昌市人民法院退休干部党支部 程传贤)
(责任编辑: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