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情绪饥饿促进健康老龄化
2023-10-16 09:30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
生活中,人们对缺乏食物的饥饿易于觉察,一旦饥肠辘辘,只需及时进食,饥饿状态便很快消除。而人们对另一种比缺乏食物更难受的心灵空虚、百无聊赖、精神不振的不健康状态,却一时难以摆脱。这也是一种饥饿,可以称之为“情绪饥饿”。
情绪是指人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的喜悦或不快的心理状态。人们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喜怒哀乐,诸如事业的成功与失败、人的悲欢与离合等,少了这些,人就失去了酸甜苦辣的情绪体验。有时候会觉得心里空虚荒困,抑郁无聊,干什么事情都无精打采,进而出现头昏脑涨,心烦意乱,这是一种比缺少食物更难受的饥饿——“情绪饥饿”。
“情绪饥饿”会影响人的精神健康。心情抑郁,烦恼上门,疾病缠身,欢乐远去。人倘若长期得不到情绪的体验,活力就会一天天丧失,情感就会一天天麻木,烦恼和疾病就会缠身,幸福和快乐就会远离。
由此看出,“情绪饥饿”是一种有害人体心身健康的“不安定因素”,以下几种常见的“情绪饥饿”,可通过自我心理调适加以消除。
1、怀旧回归感。有些人常沉湎于对以往的追求,表现出程度不同的怀旧。其思绪常会集中于过去艰苦不幸的生活,怀故忆旧,睹物思人。
心理调适: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但凡事要往好处想。您可仔细咀嚼“不幸中的万幸”和“间正道是沧桑”这两句话,这样可淡化愁绪,感到人生的幸福和美好
2、失落失意感。有的老同志退下来后,觉得不能再在工作的“舞台”上操作,便产生失落感
心理调适:一位退休老人说得好:草随风动,权随职走,退休离职,失去权利,失去工作,亦天经地义上去大唱“夕阳无限好”的晚睛颂歌。有什么好懊恼失意的。记住他的话,请到老年生活的
3、孤独寂喜感。退休后,开始从忙碌到清闲,从“大家”回到“小家”,自己又无所事事,便会感到孤单空虚甚至产生被冷落、被遗弃的感觉。
心理调适:人是“社会人”,退休不等于封闭,不等开生命终止。要知道,生活是主富多彩的,“银发族这一特殊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老年大学、老年活动都可以参与其中,如琴棋书画、打球玩牌、养花垂钓、集邮藏币,跳舞唱歌、健身活动等等都会使自己进入一个新的境界。还有儿孙、邻里亲朋好友,这些都能使人们活跃起来,从中感受生活的快乐和幸福。
4、牵挂思念感。“人老了心多,树老了根多”,很多者年人对儿孙过分牵肠挂肚,虽然子女长大成人,也已为人父母,可总是对他们放心不下。
心理调适:过分牵挂思念,无疑是一种无形的“负担”,使人心神不安长江后浪推前浪,子女会懂得如何去生活,你放下心来,让身心休息吧!
对于“情绪饥饿”,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一旦遇上巴,要沉着令静,努力调动自身的积极因素,主动地去调适,树立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切不可让它滋生蔓延,危害我们的健康。
(文/莆田市秀屿区老体协:许德清 胡宇红)
(责任编辑: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