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健身让老年既长寿又健康
2023-08-01 11:17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
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获悉,7月24日至3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中医药局将联合开展2023年全国老年健康宣传周活动。今年宣传周活动主题是“科学健身助力老年健康”,以促进老年人科学运动为重点,切实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体育总局、国家中医药局三部门24日起,联合开展为期一周的全国老年健康宣传周活动。
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2.8亿。据测算,预计“十四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20%,我国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而到了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在我国老年人群体中,“长寿却不健康”的问题较为突出,增龄伴随的认知、运动、感官功能下降以及营养、心理等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带病生存、多病共存的情况十分普遍。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失能以及部分失能老年人约有4000万。
多病共存 相互作用
增加住院和死亡风险
老年人该如何应对多病共存的状态?老年人可以接种哪些疫苗,要注意什么?老年人又该如何科学地进行运动?
“一身都是病”,是很多老年人对自己健康状况的评价。专家指出,“一身多病”是老年人患病的一大特点,尤其是常见慢性病和感染性疾病互相作用带来的多病共存,更要引起老年群体的重视。
老年人群的多病共存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多病平行,比如可能患有高血压也有腰腿痛,还有一种是多病之间相互作用。专家指出,糖尿病、高血压等常见慢性病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的免疫力,导致他们更容易并发慢阻肺、带状疱疹等感染性疾病,以糖尿病患者为例,患带状疱疹风险增加约84%。
一旦得了感染性疾病,又进一步降低了免疫力,原有的慢性病变得更加难以控制,导致老年人的病情复杂化,临床治疗更为棘手,增加住院和死亡风险。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主任王建业:我们经常讲,有慢病没关系,不要并发感染。老年人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很多是可以防的,早一点预防就能解决。比如说呼吸道的感染,就相当一部分是可以避免或者减少。比如说带状疱疹,为什么原来没怎么听说过或者很罕见?是老年人多了,抵抗力降低与患病互为因果的。尽量减少或者是避免其他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对于这些慢病的控制、让它比较平稳是有好处的。
接种疫苗
老年人要注意三个关键点
面对感染性疾病,现在很多老年人都有了接种相关疫苗的意识,国家卫生健康委此前发布的《老年失能预防核心信息》也明确指出,老年人群要增强疫苗接种预防疾病意识,主动接种流感、肺炎链球菌、带状疱疹疫苗,那么在选择接种疫苗的时候老年人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专家指出,老年人群接种疫苗一定要注意三个关键:年龄、保护效力和禁忌证。在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接种的疫苗是不一样的,产生的保护效力也不同,老年人首先要选择适合自身年龄的疫苗进行接种。保护效力是指接种疫苗的人群与没有接种疫苗人群相比,获得疫苗保护的程度,不同技术路线的疫苗保护效力也有所差异。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预防保健科主任刘兆秋:第三个关键点就是,我们老年人在接种疫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我们自身的身体状况。如果说你患有比如一些疾病,一定要告知接种医生,我们来判断你能打还是不能打。比如说像肿瘤的化疗,还有包括红斑狼疮或者一些其他导致免疫机制受到影响的情况,这时候我们在接种疫苗的时候肯定要注意减毒活疫苗是绝对不能接种的,所以要及时把自己的身体状况告诉我们的专业医生。
老年人如何运动更科学?
要想健康,运动是必不可少的,对于老年人也一样。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也发布了关于老年人科学运动的一些科普常识,来看看老年人运动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老年人应该根据自己的病情选择适合的运动。比如,重度高血压患者不能进行举重训练,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不宜跳绳。老年人锻炼时可以利用运动时的心率来控制运动量。运动的适宜心率一般为170减去年龄。
劳动不能代替体育锻炼。体力劳动是某个或几个肢体环节(肌肉群)不断重复的单调运动,科学的体育锻炼能促进全身各环节与肌肉群的全面、均衡发展。长时间、机械重复的体力劳动会让人产生疲劳和厌倦之感,而体育锻炼会使人变得愉悦,富有朝气。
锻炼动作不宜突然过大。老年人如果运动时动作幅度过大、强度过高或者负荷总量偏大,都容易造成运动损伤。参与运动之前应该挑选合活的运动装备,做好准备运动,选择适合的项目,如快走、慢跑、太极拳、游泳、乒乓、舞蹈等,注意运动量的控制,以及器材、场地、环境、时间、气候的选择。
慢性病患者宜尽早进行锻炼。关节炎、高血压等慢性病是可控而不可治愈的,因此慢性病患者等到彻底康复后再进行体育锻炼是不对的,应该尽早通过体育锻炼控制病情。如果运动后出现头痛、胸闷、心跳不适、食欲缺乏、睡眠不佳及明显的疲劳、厌倦现象,说明运动量过大,应及时调整或暂时停止一段时间。
如今,无论公园绿道、小区健身点还是公共广场,都能看到老年人健身锻炼的身影。甚至在专业健身房,除了年轻的小哥哥小姐姐,出现“银发族”也绝非稀罕事。
科学体锻 好处多多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重视身体健康,想通过运动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神经内科余志良主任表示,我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进一步突出了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事实上,对于老年群体来说,科学合理的健身体锻确实好处多多,其效果主要有:
1.延缓大脑衰退
体育锻炼可改善脑血流量,提高神经灵活性,调节兴奋与抑制过程,提高脑细胞的工作能力,促进疲劳迅速恢复。老年人通过运动可延缓大脑衰退,降低老年痴呆症发病风险。
2.改善心肺功能
很多人上了年纪,心肺功能会逐渐衰退,而坚持运动则有利于改善心肺功能,提高老年人的呼吸和心血管机能,有助于呼吸及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3.提高骨骼密度
老年人容易出现骨质疏松、肌肉退化等问题,适当的锻炼可使肌肉的适应性加强、血液循环及代谢改善,延缓肌肉萎缩,加强关节的韧性,延缓骨质疏松。
4.增强机体免疫力
坚持运动有益于改善身体素质,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疾病发生率。同时,对一些常见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有一定辅助治疗效果。
怎样运动科学合理?世卫组织有权威建议
余志良主任表示,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是,老年人身体各系统器官功能有所减退,身体素质明显下降,普遍存在容易疲劳,恢复缓慢,甚至遭遇运动损伤的情况。因此老年人进行锻炼时必须更好地贯彻循序渐进、科学有度的原则。
为此,世界卫生组织(WHO)曾针对65岁以上老年人的身体活动提出一系列建议,所有老年人应定期进行身体活动,不过,WHO也提到,老年人应在自身能力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身体活动,并根据自己的健康水平调整活动强度,在制定任何新的锻炼计划之前,都应咨询医生。
世卫组织建议老年人定期活动身体
具体来说,WHO建议老年人应该每周进行150-30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活动,或每周75-150分钟的较高强度有氧活动,还可以将等量的中等强度和较高强度的身体活动相结合,可以从中获得健康收益。适当进行平衡能力和柔韧性锻炼,每周3天或更多的功能平衡训练有助于强健骨骼肌肉系统,预防跌倒。
余志良主任表示,适合老年人运动健身的方法有很多,除了根据个人喜好外,还要考虑自身身体状况对不同运动的耐受程度。他建议着重考虑两方面:一是按照规范动作适度拉伸肌肉;二是以呼吸为媒介,体悟心身相应。据此,可选择以下运动方式:
(一)散步。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制订散步计划,每天早晚坚持散步,建议约7500步左右。散步时,选择适合自己的速度和距离(以不感到疲劳为度),有助于燃烧身体多余的脂肪,改善精神面貌。
(二)快走、慢跑或舒缓的舞蹈。可增强呼吸系统功能,使机体摄入更充足的氧气,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压、有助于平复心态。
(三)八段锦、太极拳等。此类运动项目“动中求静,静中有动”,益养气血,是我国优秀的传统运动。
余主任最后提醒,运动健身虽然好处多多,仍要强调做好运动前准备和运动后整理活动。例如:跑步前做10分钟左右的伸展动作、跑步后至少慢走2~3分钟、力量练习后先休息5分钟。运动后忌立即淋浴,水温不宜过高过低等。尤其对于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出现心悸、头晕、单侧肢体乏力等症状时,一定要立即中止运动,并尽快前往具备诊疗能力的医院检查医治。
(文/莆田市秀屿区老年人体协:许德清)
(责任编辑: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