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最容易摔倒的八个时刻
2023-01-11 10:16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4000万老年人至少发生一次摔倒,其中约一半发生在家中,摔倒已成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伤害死亡的首要原因,而居家环境因素所导致的摔倒占比高达85%,身体原因导致的摔倒只占15%。老年人跌倒死亡率随年龄的增加急剧上升。跌倒除了导致老年人直接死亡外,也比较容易发生相应的损伤,可以严重地影响生活质量,还导致残疾,并且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如跌倒后的恐惧心理可以降低老年人的活动能力,使其活动范围受限,生活质量下降。以下是老年人最容易摔倒的八个时刻。
一、起床时
清晨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段,血压、血糖等指标可能不稳定,易令人产生头晕、头痛、眼花、胸闷等症状。
此时如果急着起身活动,摔倒风险大大增加。
建议老年人慢慢起身,动作放缓。在平仰卧的状态下,睁大双眼,凝视天花板或窗外2~3分钟,证明脑子思路清晰,完全适应了由睡觉至醒觉的交替过程,然后再缓缓从被窝里坐起来,呈半卧位,双眼正视前方,或头颈稍作转动。这样又持续2~3分钟,再将双脚移至床沿,睁眼静坐2~3分钟。这时如果认为睡意已全消失、头脑清晰,反应正常,便可离床缓步去做您想做的事情。
二、洗澡时
老年人身体弱,平衡力差,多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疾病,洗澡时卫生间狭小湿滑、温度过高,很容易摔倒。
建议老年人洗澡时间不宜过长(不超过15分钟);可准备一个防滑小板凳坐着洗澡,既省力又不担心摔倒;浴室门不要反锁,以免发生意外时影响救援。
浴室湿滑,老人行动力下降,洗澡难免用时更长。当温度逐渐升高会导致血管收缩、出汗增多,造成缺氧、头晕、目眩等症状。
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不宜洗太长时间。
注意在浴室铺设防滑瓷砖、防滑垫等。
三、起夜时
光线昏暗、家具摆放、身体机能处于半睡眠状态等因素,常导致老年人在起夜时摔伤。老人家中可安装小夜灯,清除过道的杂物、障碍物等,卫生间安置防滑垫和安全扶手。
老人起夜时,睁眼后先躺一分钟,慢慢坐起后等待一分钟再下地,防止脑缺血引起的摔倒。
起夜时的血压变化造成脑供血不足,容易短时间头晕,而夜间光线昏暗,老人视力差,极易摔伤。所以最好在老人手边安置夜灯或家人搀扶。
四、接电话时
很多老人一听到电话铃响或震动就会条件反射地紧张,急着去接听,忽略了肢体动作的协调性。
不要给老人选择过于尖锐急促的铃声,老人也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慢慢接听电话的习惯。
在卧室发生摔倒的老人,不少是因为着急去接电话。建议电话不要放置在距离老人太高或太远的地方,老人听到电话响时,也不要着急接听,要慢起、慢站、慢走。
五、上下车时
拥挤的公共交通很容易让老人摔倒,所以老人最好不要挤公交。
腿脚不灵活的老人应配备拐杖,尽量选择有家人陪伴时或人少时出行,避开交通高峰期。
老年人往往关节不灵活,长时间排队也容易体力不支,车辆进站时移动速度快,人群拥挤,极易摔倒。
建议老人外出时携带折叠板凳拐杖,等车时不宜一直坐着或站着,可原地多活动关节,车辆进站后不急于上车。
六、坐扶梯时
老人的平衡能力差,即使扶着扶手,也可能站立不稳。
所以尽量选择乘直梯,如果只能选扶梯,应保持双脚等肩、分开站立的姿势。
老年人肢体协调性减弱,乘坐扶梯时掌握不好上下节奏,容易摔倒。
建议老人乘梯时抓紧扶手,双脚分开站立,稳定重心;不推购物车乘坐扶梯,容易引发危险;腿脚不便时尽量乘坐直梯。
七、 服药后半小时
老年人服用药物后,血压、意识、视觉、平衡力往往受到影响,容易增加摔倒风险。一般来讲,服药后30分钟是摔倒的高风险期,建议老人在这个时间段不外出活动。
八、 冬季外出时
冬季天冷路滑,老年人穿戴衣服围巾多,影响视线,不能及时观察路况,增加摔倒风险。
老年人冬季外出最好由亲属陪伴,穿防滑鞋;雨雪天尽量避免提重物,双手不要插兜,扶拐平稳行走.
(文/莆田市秀屿区老年人体协:许德清)
(责任编辑: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