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养生保健(秋季篇) 秋季养“收”
2022-08-18 14:50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
秋季,从立秋至立冬前,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气候由热转寒,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转变为阴盛的关键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人体阴阳的代谢也开始阳消阴长过渡。因此,秋季养生保健,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
一、精神调养。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忧,悲忧易伤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耐受性下降,易生悲忧情绪。
秋高气爽,秋天是宜人的季节,但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渐降,草枯叶落,花木凋零,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凄凉,垂慕之感,产生忧郁、烦躁等情绪变化。因此,《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说明秋季养生首先要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以避萧杀之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我国古代民间就有重阳节登高赏景的习俗,也是养收之一法。登高远跳,可使人心旷神怡,一切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顿然消散,是调解精神的良剂。
二、起居调养
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起居做息要相应调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之太过。初秋,暑热未尽,凉风时至,天气变化无常,则使在同一地区也会有“一天有四季,十里不闻天”的情况。因而,应该多备几件秋装,做到酌情增减。不宜一下子着衣太多,否则易消弱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容易受凉感冒。深秋时节,风大转凉,应及时增加衣服,体弱的老人,尤应注意。
三、饮食调养
《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
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
秋燥伤肺少吃辛;秋季天高气爽,空气干燥,温度小,人易出现咽干,干咳等症状,这是由于燥邪伤肺所导致的现象。此时,应少吃辛、辣食物,防止辛湿助热,加重肺燥症状。
秋燥伤肝要吃酸;从中医五行生克来讲,肺属金,肝属木,金旺能克木,使肝木受损。因此,应适当吃点酸味食物,因为“酸入肝,”可以强盛肝木,防止肺气太过对肝造成损伤。
秋瓜坏肚少吃寒:许多人都有这种感受,秋天吃水果,一不小心就坏肚子,这与秋天的气候有关。秋季天凉了,气温下降,脾胃阳气不足,再吃多了阴寒性质的水果、蔬菜,自然是雪上加霜,导致阳气不振而腹泻、腹痛。因此,秋季不要吃太寒凉的食物,以保护胃肠,保护肺脏。
四、运动调养。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期。此时机体活动随气候变化而处“收”的状态,阴精阳气也处在收敛内养阶段,所以秋季运动项目不宜过猛。秋日清晨气温低,锻炼时不可穿单衣去户外活动,应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来增减衣服。锻炼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因为人体在气温下降的环境下,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肌肉伸展度降低,神经系统对运动器官调控能力下降,因而极易造成肌肉、肌键、韧带及关节的运动损伤。锻炼时,衣服不宜一下子脱得太多,待身体发热后再脱下多余的衣服。锻炼后不穿着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以防身体着凉。
五、防病保健。秋季是肠炎、痢疾、疟疾、“乙脑”等病的多发季节。预防工作显得尤其重要。要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蚊蝇。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腐烂变质和被污染的食物。秋季总的气候特点是干燥,故常称之为“秋燥”。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常见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上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甚至皲裂。预防秋燥除适当多服一些维生素外,还应服用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人参、西评参、百合、杏仁、川贝等,对缓解秋燥多有良效。
(来源/内蒙古赤峰文 张瑞华)
(责任编辑:尹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