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全民健身共享美好生活
2022-04-11 09:00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
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大举措。《意见》立意高远、谋划科学、措施独到、亮点突出,将为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绘就绚丽篇章。总的来看,《意见》有三大突出亮点。
一、有氧运动提升生活品质
国际大众体育发展的经验表明,户外有氧运动是全民健身走向高级化的重要标志。户外有氧运动强调利用山林河湖海等自然资源,开展登山、跑步、冰雪、水上运动等体育运动,满足人们回归自然、返本归真、舒缓压力、强身健体的需求。我国拥有河流流域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山地面积320万平方公里,森林面积1.34亿公顷,为开展户外有氧运动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从中央财政到地方各级财政都加大了健身设施建设力度,推动建设完善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等。从刚刚发布的统计情况来看,到2021年底,全国共有体育场地397.1万个,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4.1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41平方米,分别比2013年增长了134.3%、71.2%和65.1%。为全民健身提供了保证,走向户外、回归自然、享受人生成为当代中国人的美好生活图景。《意见》对户外运动给予高度重视,在落实生态保护措施前提下,推动户外运动健康发展,为塑造人民户外运动生活、提高生活品质创造了条件。
二、科学布局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民健身场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以城市、村镇、社区为单元的运动场地数量不断增加。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大幅度改善,人们的活动空间和能力大幅度拓展。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以往就地就近开展的体育活动的模式,越来越愿意走向户外、走向远方,选择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时尚、越来越绿色的运动方式。构建跨城市、跨城乡、跨区域的运动场地空间,科学合理地规划运动场地资源,成为新的历史时期满足人民更高水平健身需求,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必然选择。《意见》提出“构建对接重大发展战略的空间布局”“优化城市全民健身功能布局”“拓展全民健身新空间”等空间布局方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可以预见,随着《意见》的落实,以“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冰雪丝路带”“三纵四横”等空间布局的落地,我们必将打破地域、部门、行业的分割,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我国运动场地资源,夯实我国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
三、标准化科学化助力高水平全民健身
长期以来,我国全民健身工作的标准化和科学化虽取得可观的成绩,但距离“更高水平”还有不小差距。《意见》高度重视全民健身体系的标准化、科学化,提出制定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国家标准,制定和修订体育场地设施规划、建设标准,运动技能、赛事活动、教育培训、安全及风险管理等体育服务标准。加强上述标准化建设,可以加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高水平质量管理,提升人民群众参与健身的幸福感、获得感。《意见》还提出“推动更多竞技体育成果由全民共享”的重要措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发了许多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竞技体育成果,这些成果由全民共享必将创造不可估量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对打破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的界限,提高全民健身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这是《意见》的显著贡献和亮点。
四、积极参与全民健身让人民身体更健康
夯实参与全民健身运动群众基础是实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全人群共享的关键。新时代,树立全龄友好理念,营造全人群参与的健身活动氛围,是实现健身人口增长,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重要基石。当前,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中的学生、劳动年龄人口、弱势群体之间存在结构性失衡,按照相同口径比较,与国外差距还较大。《意见》从落实全龄友好理念,聚焦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和职工等四类群体,提出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提高各类人群参与体育健身的便利性,力争到202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群众健身热情进一步提高。到203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体育健身和运动休闲成为普遍生活方式,为实现健康中国奠定基础。
(文/莆田市秀屿区老年人体协:许德清)
(责任编辑: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