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计划》激活5大市场 体育创业再迎风口
2016-06-30 09:42华奥星空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体育产业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着重强调的“举全国社会力量办体育”,将给体育产业带来巨大商机,同时快速促进全民健身的发展繁荣,真可谓一举两得——“投资全民健身,促进体育消费”将彻底激活沉睡已久的民众健身市场,这是《46号文件》发布之后的体育产业又一大战略发展机遇。
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就今后一个时期深化体育改革、发展群众体育、倡导全民健身新时尚、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部署。
《计划》明确,到2020年,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加,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7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35亿。
全民健身的教育、经济和社会等功能充分发挥,与各项社会事业互促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1.5万亿元,全民健身成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拉动内需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动力源。
而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仅占GDP的0.64%,落后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占比1%—3%的水平。同时,我国体育消费仍以运动服装、器材等“实物型”消费为主,“参与型”消费水平偏低,全年人均消费仅为150美元。差距背后,是巨大的潜力和空间,全民健身被视为激活体育消费的“金钥匙”。
因此,以下五个领域被我们认为将在之后的一段时间迎来行业爆发点:
赛事组织的纵深化发展
之前我国的体育赛事经营虽为政府型、社会型、混合型等多种模式,但是都没有从产业化的战略高度去拓展经营领域,提升经营绩效。
如今《规定》明确国家将大力发展健身走跑、骑行、登山、徒步、游泳、球类、广场舞等项目,推动足球和冰雪进校园进程。据悉体育总局正在研制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个人评选表彰办法,同时正在大力推进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创新型组织模式成为主导。
这对于我国体育赛事的市场化运作提供了契机,加上即将激发的群众体育热情,赛事组织预计在不久后呈现供不应求的市场红海。
拿近两年大火的马拉松赛事来说,根据中国田协提供的数据,截至到6月8日,2016年在中国田协注册备案的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达到195场,比2011年的22场增长了8倍多,涵盖了全国4个直辖市和23个省、自治区的80多个城市。同时,马拉松人口迅猛增长,2015年参赛人次超过150万,是2011年时40万人次的近4倍。
另外除了大热的足球和冰雪,骑行、登山、帆船、马术甚至广场舞等虽然在近几年成为大众健身的热门项目,但这些运动的赛事组织与马拉松相比实在匮乏,市场的空白蕴含无限机遇。
运动救治等配套产业
与体育运动相伴,伤病是任何人绕不开的一环。跑步习惯不良引起的膝盖伤病、马拉松赛事中频现的死伤事件等,意味着运动伤病防治将在赛事组织的井喷、全民健身高潮等相互先后,成为重中之重的保护伞。
目前我国已经由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阶段,运动健康产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除了亚健康和老龄化的客观社会问题所需,大众认知和政策扶持也使得产业发展方向更加明朗,产业发展趋势可谓一片大好。
有关数据显示,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数不断扩大,体育消费也在不断增加,这表示运动健康产业的消费群体在不断的增长扩张,运动健康产业的服务人群逐步从“小众市场”向“大众市场”转变。
据欧洲各国调查研究显示,芬兰运动健康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9%,美国则占到了2%。我国的运动健康产业如果达到芬兰的水平,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若达到美国的水平则会有超过10000亿元的产业规模。由此看来,运动健康产业必将成为引导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且拥有广阔前景的“亿兆产业”。
在此机遇下,运动咨询类、赛事救护类、伤病治疗类公司将迎来新生。
体育场馆的资源激活
体育场馆作为体育赛事与其他活动的基础载体,在体育产业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保障体育赛事顺利开展的重要一环。但是现在大部分场馆处于闲置资源,《规定》出台后资源激活将从三方面落实。
首先,目前学校体育场馆占全国2/3,《规定》中表示将盘活存量,已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档升级,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运营,开放符合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
另外,智能化体育场馆的开发和应用是行业发展的新趋势,移动互联技术、web2.0、管理人才培养等智能信息化发展成为必然选择。
此外,如体育之窗、佳兆业、华熙国际等民营企业可以顺势打造立体化的体系架构,有效进行场馆的综合运营,开发新型的场馆消费综合体。
这些方面一旦落实,未来随着体育场馆运营模式转变、场馆利用效率的提升,体育场馆收入规模将有望快速增长。2015年中国体育场馆运营市场规模约为130亿左右,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预测,2020年体育场馆运营占体育服务业的比重预计会小幅上涨至12%左右,体育场馆运营市场规模则有望达到1440亿元,5年内复合增速能达到60%左右。
体育服务业创新
政策引导之后,体育旅游、体育新型消费综合体、体育娱乐、体育培训等都将面临转型升级和产品创新快车道。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我国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158526亿元,同比增长6.7%,其中,服务业增加值90214亿元,增长7.6%,占GDP比重56.9%,比第二产业高出19.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增加2.0个百分点,服务业稳居我国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
其中体育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2.7%,体育组织营业收入增长2倍,休闲健身活动营业收入增长15.4%。健康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4%。
如今,《规划》中明确表示要实现新规模、新业态、新消费,全民健身产业中的健身服务业比重实现大幅度增加,着力促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
如此以来,逐步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政社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体育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等将在国内体育服务行业逐步实现,体育服务行业的商业化程度将大大提高,中商产业研究院预计到2021年,我国体育服务行业产值将达到4501亿元,在整个体育产业中占比将达到33.26%。
体育用品转型升级
体育用品转型升级包括智能化可穿戴设备,垂直领域里如冰雪运动产品,时尚的国际运动品牌,新兴生活方式和运动方式(如街舞、棒球等)配套运动用品等多方面的转型升级。
近几年随着制造业衰退大潮和互联网冲击,传统的体育用品行业面临窘境,但颓势中蕴藏新生机遇。如今《规划》中提出把智能健身硬件上升为新业态,智能硬件也在体育产业的风口中蓄势待发。
虽然目前来看,网民使用智能运动设备的比例还较低,主要由于产品大多只提供检测等基本功能,且使用场景等问题尚未解决。但通过智能硬件获取的运动习惯、兴趣爱好、健康指标等海量大数据,将人、体育、健康紧密结合,为用户提供体育运动、医疗健康等增值服务,产生无限的价值可能。
拿冰雪来说,2016年春节期间全国各地掀起了滑雪热潮,但随之发现,滑雪的器材装备在国内市场缺乏。滑雪运动所需要的帽子、手套、头盔和眼镜等装备,整套下来至少需要数千元,国内品牌较少,且只能满足初级滑雪者使用。
其主要的中高级品牌仍然是国外占主导。滑雪者在购买装备上,面对众多的国外品牌,无论是在购买渠道以及价格上都不够便利。
《规划》也因此指出随着我国大力推广普及冰雪运动,将积极培育冰雪设备和运动装备产业。随着冰雪产业链的完善,国内冰雪用品和装备将在“3亿人上冰雪”中实现市场激增。
再举一个骑行的例子,据人民体育、人民舆情检测室联合发布的“2015最具影响力自行车赛事排行榜”中发现,我国自行车骑行从代步已走向休闲和健身运动。
自行车骑行产业链的核心即是赛事,骑行赛事的举办为自行车运动市场打开了广阔的前景。骑行装备、骑行训练、车辆配件及维修等整个产业链都隐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
展望未来五年,“至2020年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7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1.5万亿元”的宏伟蓝图,蕴含着巨大发展机遇,这必将深层次激活全民健身市场,为体育创业领域注入全新的发展动力。
来源:张琼 互联网十体育
(责任编辑:于红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