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体育产业 -> 正文

46号文件发布后一年 体育产业迎来最好的时代

2016-01-04 16:03体总网

  中国体育2015年,被称之为“竞技大年、产业元年、路跑热年”,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全民健身三箭齐发,“体育”一词从未如此引人注目。确实,在《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即46号文)出台后的这一年里,中国体育产业正蓬勃发展,无论是从体制改革、资本的注入,还是健身服务理念的突破,亦或是体育产业发展态势,2015的中国体育代表着一股潮流,而2016,中国体育的前景将更明朗。

  管理体制在“变身”

  中国体育在转型,首先是管理体制的“变身”。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赛事审批打破了体育行政机构对赛事资源的垄断,激发社会热情和市场活力的效果立竿见影。以马拉松为例,最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马拉松赛事呈井喷状态,不得不说,是全社会办赛力量的发动。

  而2015,中国体育的管理体制改革是足球领航的。坚持政社分离、管办分开,真正按发展规律办事,这一体制改革似乎在为整个体育系统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经验。当然,体制改革绝不能一刀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后续的转变正在逐步进行。

  体育成为资本的宠儿

  2015年,体育成了投资热点,这一金矿突然之间引发众多关注,像万达、阿里、乐视、腾讯、华人文化等大公司、大基金纷纷涌入体育行业。资本也许会作恶,但资本不会说谎,巨资投入体育领域凸显了人们一致看好体育产业的巨大潜力。

  当然,这丝毫不奇怪,资本注入的背后是庞大的消费群体。体育的号召力毋庸置疑,随着全民健身观念上升为国家战略,从“我要健身”到“我爱健身”,这个转变似乎一夕之间就完成了。

  智能化体育的新体验

  未来体育用品行业的发展,不仅要针对不同类型消费者开辟专项的运动用品市场,还要借科技的力量不断升级运动体验,互联网+体育便是一种尝试。

  面对消费人群的分层,体育和互联网的融合似乎相得益彰。这其实是对器械和服务提供方的一个考验,服务对象需要的是什么正成为生产商或者是服务提供者首要考虑的。而与互联网的融合,似乎给体育打开一扇更大的窗。

  体育人才争夺日盛

  不少体育产业的投资人在接受采访时都曾感慨,体育产业不缺钱、更不缺前景,但最缺乏的就是优秀的人才。从目前的市场反应来看,在大型体育场馆运营方面,基层人才培养正逐渐步入轨道,有较为明晰的人才供给途径。职业体育院校毕业生及退役运动员在经过培训后能够合格上岗,而他们的职业技能经受的住日常工作的考验。

  与此相对应的是,高层次的专业化的体育人才的缺乏,像出色的体育管理人员,体育产业的突发带来的就是人才的缺口。其实,目前我国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已经涵盖了多个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人才的产出速度似乎没能跟上体育产业飞速发展的步伐。于是,这块大蛋糕,似乎还在等着分食者。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责任编辑:于红立)

联系协会

  • 010-87182417
  • 010-67133577
  • 北京东城区体育馆路9号
    邮编100763
  • zhongguoltx@163.com
  • xum@sports.cn(投稿邮箱)